10月16日, 2011
关注学生探究过程、教师有效引导
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教学方式,变教师主讲为引导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。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、认知水平有限,因此,观察者应关注教者是否恰当处理以下三个问题:一是哪些情况需要学生探究?一般说来,形成性知识需要学生探究,即形成数学概念、定律或公式的过程和方法,包括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。规定性知识不需要学生探究,即概念的约定属性和概念的自然属性。如为什么10厘米是1分米?为什么绿灯表示允许通过?又如为什么青蛙有四条腿?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?二是如何组织学生有效探究?应关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:
①教师提供最佳的探究时空;
②学生采用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;
③教师搭好探究的“脚手架”
如创设情景,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的问题式“脚手架”—— 师问、生问;引导学生探究的实践式“脚手架”—— 操作、实验、填表、记录;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的参照式“脚手架”—— 教材、他人。三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探究?一要关注教师的引导是否适时:①妥善处理先与后的关系,促进学生自主发展。传统教学一般是教师指导在前先,学生模仿练习在后;新课程一般是学生尝试探索在先,教师引导在后,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。②妥善处理主与次的关系,体现数学学科特色。当学生的思路偏离数学知识技能、数学思考方法重点时,教师必须引导转向;当学生的思路出现障碍时,教师必须进行排忧解难、点拨指导。③妥善处理多与优的关系,促进学生不断成长。当学生的思路与他人重复时,引导学生另觅新法;当学生的思路开阔、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,引导学生吸取别人的优点,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方法。
文/王尚;高中物理网力学组主编。王尚老师《物理自诊断》每道题都有视频讲解的辅导书,热卖中。点击这里了解更多。
孩子学习物理吃力,欢迎您联系笔者物理补课。微信公众号:teacherws,关注可免费领取物理视频资料。